如何评价 徐璐、文咏珊、周一围主演的电视剧版《风声》?
徐璐文咏珊,周一围主演的电视剧。风声还算是可以演的都是差不多,非常到位,也符合我们观众希望大家可以看一下还是可以拍的效果还算是可以接受。
评价下《风声》怎么样?
很不错的一部片子,无论是剧情还是演员的表演都很出彩,尤其是片尾顾晓梦的画外音深深的打动了我!是我不禁想起了那些为我们新中国作出的牺牲的伟大革命烈士!!!虽然场面有些血腥,有很多苦刑,但那不正好体现了那个年代所特有的吗?总之无论是从哪方面,华谊的这部献礼片拍的很成功~~~关于感想还可登陆 user.qzone.qq/244035057/blog/1254637641
user.qzone.qq/244035057/blog/1254638154
查看!希望对你有帮助!!!求一篇《风声》的专业影评、贡献10分。
《风声》,一部听起来很浪漫但宣传的很血腥的电影,但当你看过之后,当你感受过在剧场里那种沉默的气氛,就知道这部电影是要在告诉我们什么?不是且听风吟,而是感受一种战争年代人们对于信仰那种追求和坚持,信仰的力量,又岂是现在在和平年代里缺乏思考的当代人可以理解的?
它带给我的震撼和感叹实在太多,除了极度血腥残忍的“刑戏”和所有人都关注的“老鬼之谜”,其中对于感情的刻画也是到了一个很高的高度,民族、信仰、暧昧、仇恨交织纠结的细腻情感表达的淋漓尽致。它似乎更多地强调人性,人性的光辉被无极限地放大,最终穿针引线,走进李宁玉那件素色的旗袍里。
“我不怕死,我怕的是我爱的人不知我因何而死。我身在炼狱留下这份记录,是希望家人和玉姐原谅我此刻的决定,但我坚信,你们终会明白我的心情。我亲爱的人,我对你们如此无情,只因民族已到存亡之际,我辈只能奋不顾身,挽救于万一。我的肉体即将陨灭,灵魂却将与你们同在。敌人不会了解,老鬼、老枪不是个人,而是一种精神、一种信仰。”
抗日战争中间,我们的民族贡献出了民族中最为出色的头脑和灵魂,他们的殉难是主动的献祭,最终保全了我们的血脉。无论原作中的“老鬼”宾夕法尼亚大学的高材生李玉宁,还是电影里三代英杰的豪门之女顾晓梦,都是那么突出和优秀。
《风声》还原了那个动荡的年代中的一角,那些充满暗流的角斗,一句话里似乎都隐藏着可怕的陷阱和阴谋;胜利者未必能活下来,失败者却必死无疑,人人就在那样一条癫狂的险途中努力平衡着自己的小舟,为了信仰,为了生存,不计代价。
一段沉痛的往事,诉说着无畏的革命精神,生与死似乎只是身边无所谓的小玩意,爱与恨也只能说明情感的存在,为了精神的信仰,牺牲又有何恐惧,为了革命的胜利,死又何妨!像狂风一样肆虐,似轻声一般渺小!
影片中最让人敬佩的是吴志国和顾晓梦两个人争着希望牺牲自己去救赎组织的愿望。一个人一生只有一条命,就如李宁玉对顾晓梦说的一样:难道情报比命更重要吗?但是在那个战争的年代里,热血青年对于抗日救国的信仰,是选择苟且偷生和宁做亡国奴的人无法理解的。
所以吴志国宁愿选择承受六爷那痛入神经骨髓的致命三针,所以顾晓梦宁愿抛弃女性的尊严,最终勇于就死。是什么让他们无所畏惧死亡,那就是信仰的力量,当顾晓梦被抓进城堡的时候,她已经知道自己不可能再活着走出城堡,当李宁玉携着一轮明月回望她的时候,她在缝补着李宁玉旗袍的摩斯密码,也在缝着自己的遗言,但选择死亡,她是开心的。那种流淌在顾晓梦嘴角的微笑,发自她内心。死亡,对她来说,是无所谓的,不能潜伏不能继续送情报,才是顾晓梦有所谓的。
对吴志国也一样,他跟随的汪精卫主席早年间也是热血青年一个,但随着时间的流逝,汪精卫走向了一条和全国人民对立的道路。对于吴志国这样一个铁血救国的青年来说,只好另择信仰,选择为中华民族的存亡而奋斗、牺牲。于是,他凭着钢铁一样的神经抗住了大刑,在奄奄一息的时候还送出去了情报。很多人质疑导演这一个安排,但我觉得并不夸大,人有时候精神力量是强大到你无法想象的,尤其是战争时代里的热血青年,因为他们,有着常人一般没有的信仰,有着对信仰无限坚持的动力。
观《风声》,被晓梦最后的独白,所深深震撼,听她娓娓道来,一份从容,更有一份果敢与决绝。“我亲爱的人,我对你们如此无情,只因民族已到存亡之际,我辈只能奋不顾身,挽救于万一”。
顾小梦的这句话,不仅让人感动,也引人深思。民族存亡之刻,多少年轻儿女,不负自己内心滚滚升腾的信念,与亲人诀别,踏上血色荆棘的不归路。它提升了影片的高度,是使影片成为经典的其中一个经典的元素,是影片的点睛之笔!“老鬼老枪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种精神,一种信仰”这正是影片所要向我们传达的主题思想。
风声怎么样
如果你要报复或捉弄谁,可以在他看《风声》之前剧透给他说:“xx是老鬼,xx是老枪。”尽管有一些脑残记者无良媒体之前已经这样做过了,但我还是在这里声明一下,本文中的描述中所涉及的微量剧透完全不影响观影。
《风声》比我原来预想的要好很多,本来对这部电影不抱什么希望,原因有两点,首先是觉得电影《风声》取材的小说《密码》在麦家的小说里属于写得比较差的,也许写密码战和密码人生麦家是高手,但写无间道不是他擅长的东西,而且原著中大量的逻辑推理和心理描写内容也很难用完全电影化的手段表现出来;其次是对导演高群书没有信心,他的《东京审判》在故事和手段上的乏力都停留在一个电视剧导演的水平上。
这个故事曾经被柳云龙改编为电视剧《暗算》的最后一部分而风靡一时,而在那部电视剧里,因为一开始就知道卧底肯定是柳云龙扮演的角色,观众成了上帝视角,所以关键的悬念不在于谁是内鬼,而是内鬼如何将情报送出。电影《风声》在悬念设置上倒是和小说一致,观众和云山雾罩的剧中人所掌握的信息差不多,直到剧中的“老鬼”亲口承认自己的身份,观众依旧有身陷迷局的感觉。但这里有一个问题是,《风声》所突出的不是智慧的较量,而是意志的对抗。因为作为解谜方的日伪方除了严刑逼供实在是没有什么更好的破解思路,贯彻的还是宁可错杀,绝不放过的方针,而老鬼给他们下套倒是一下一个准,这样被突出的并不是双方的智商,而是敌方的残暴和我方的牺牲精神。作为一部献礼片,这种设计倒也是名正言顺了,但是原著中那种类似杀人游戏的推理过程被削减殆尽了,所以被拿来反复炒作是只有刑讯逼供的场面了,不过说实在的,拿这个当噱头,实在是有点下作了,难道这是一部满足人施虐心理的电影吗?中国电影审查也很有意思,只对色情和意识形态敏感,《风声》中的暴力血腥即使在美国也要被定为R级的,尤其是周迅
受刑一场,太挑战心理底线了,李冰冰受刑没看明白。
这电影真正的力量在于影片谜底全部揭开之后的回味,当明知道自己所面临的一切还要做出如此选择的话,牺牲的意义更加被凸显出来,前面所经历的磨难也才更加值得人去尊敬。相比起小说,结局的修改是聪明的,这让本来应该是一部小格局惊悚片的电影升华成了圣徒殉难记式的具有强大精神引导作用的教化电影。对于中国的导演来说,拍只要主义真的殉难者远比拍聪明人的游戏来的老练,而且我发现高群书的运镜水平进步很大,不是只知道用摇臂虚张声势了,比如用一封电报串起命运关联的五个人的长镜头,还是很高调的。
其实和《建国大业》一样,《风声》也是一部只有小角色,没有小演员的群星戏。其中感觉发挥最出色的是周迅,各种状态都来的很足,几乎觉得是她从影以来最出色的发挥了。最温吞是黄晓明,虽然是男主角,但他的角色可发挥余地实在不大,连猥亵李冰冰的戏都演的那么没激情。都说李冰冰演的好,我只看到了苦情而已,这个人物像从电视剧中走出来的,铺垫很多单内容很少。王志文
的角色基本上是一条有身份有尊严的狗,做的牺牲还是比较大的,被石兆棋踹的那一脚,很衰很跌份,但这个人物没什么层次,也就是笑里藏刀那一套,对于王志文这样的演员,阴着演,没什么难度。张涵予
和英达的角色比较脸谱化,不过张涵予的唐山皮影戏唱的倒是味道十足,如果真是他的原声,倒是下了点功夫的。苏有朋
已经沦落到连这样的角色都接的地步了,他的娘娘腔做戏的痕迹很重,不过影片中为数不多的笑点还是集中在他的身上,看到当年看上去很青葱的五阿哥如今杀鸡般地哀号,有点恶趣味的快感。客串阵容还是比较强大的,最好看的是吴刚扮演的六爷,他对张涵予用刑之前的那一段话简直太有戏了,他对待酷刑的科学精神让他的笑容显得毛骨悚然,在他的眼里,他面对的不是一个生命,而只是等待着他去摧毁的一段肢体。
在国庆献礼片中,《风声》是类型化做的最成功的一部,也是看过之后最震撼的一部,看的时候身边落泪的人很多,用惊悚片的外壳包裹一个信仰主义者的殉道故事,也是新兴起的国产谍战影视作品的标准模式,《风声》和此前的《潜伏》的成功之处都在于对娱乐元素的把握更加圆熟,什么时候中国的主旋律电影这个概念能够在与各个类型片种的融合中消失,才真正意味着主旋律电影的深入人心。